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肺血栓栓塞症诊疗全流程出凝血功能检测专家共识》中关于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诊疗中出凝血功能检测的应用及推荐意见。文章强调出凝血功能检测在PTE诊断、治疗及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包括监测凝血指标以指导个体化抗凝治疗,减少出血或血栓复发风险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对于PTE低风险和中风险的患者,通过D-二聚体水平评估,结合临床可排除急性PTE。
当D-二聚体(D-Dimer)水平 < 500μg/LFEU时,基本可排除急性PTE;对于>50岁疑似PTE的患者,应根据年龄调整D-Dimer临界值。
关键观点2: 急性高危和中高危PTE患者在溶栓治疗前或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出凝血功能指标。
包括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等,以警惕溶栓治疗禁忌证的出现。
关键观点3: 在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时,需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如过度肥胖、低体重和妊娠期监测抗Ⅹa因子活性,并调整药物剂量。
对于特殊人群,如过度肥胖、低体重和妊娠期的PTE患者,在使用LMWH抗凝时,应特别关注抗Ⅹa因子活性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关键观点4: 使用普通肝素(UFH)抗凝的PTE患者,需要根据24h内的APTT值调整给药剂量,若未能控制在特定范围内,应检查抗凝血酶(AT)活性并调整剂量。
使用UFH抗凝期间,若24h内APTT不能控制在特定范围,需检查AT活性并进行剂量调整。
关键观点5: 在PTE患者应用UFH或LMWH进行抗凝时,需关注相关指标监测以警惕HI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在抗凝过程中,需关注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等相关指标的监测,以预防HIT的发生。
关键观点6: 中青年无明显诱因的反复发作性VTE及PTE患者应考虑先天性易栓症的可能性,重视相关筛查。
对于中青年无明确诱因的反复VTE和PTE患者,应考虑先天性易栓症的可能性,并进行相关筛查。
关键观点7: 在PTE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出凝血指标,并严格按照规范采集出凝血检测标本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强调了在PTE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出凝血功能检测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