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艺术世界 ArtReview

ARC 展评|如何创造不被数据劫持之作?——评“相地堪舆:图像、田野与地理的诗学”

艺术世界 ArtReview  · 公众号  · 艺术  · 2024-09-25 14:2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对“相地堪舆”展览的评述,探讨了摄影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摆脱困境,重新建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文章介绍了展览中的艺术家作品,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摄影表达个人经验、与当地风土人情、考古现场和历史想象相融合。同时,文章也提出了对研究型摄影介入当代艺术领域的反思,以及学院派研究方法可能使影像叙事陷入同质化的风险。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摄影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新的挑战,展览“相地堪舆”提供了突破困境的多种可能。

人工智能改变了图像的创造过程,摄影的真实性受到考验。展览中的艺术家作品展示了如何将摄影与本地风土人情、考古现场和历史想象结合。

关键观点2: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通过摄影记录个人经验,并将其与地质时间、摄影时间和身体感知的生命时间相结合。

作品如《九龙山》、《灵山记》等展现了艺术家们在洞穴、山脉等地方的探索经历,以及摄影如何成为他们表达经验的方式。

关键观点3: 展览中的作品涉及不同领域和地方,体现强烈的问题意识。

艺术家们通过创作抽丝剥茧,锁定关键词和研究问题,进行持续的探究和对话。作品如《杨树浦:一座电厂与下只角的消逝》记录了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工业遗址的景象,引发对现代性和历史记忆的反思。

关键观点4: 文章对研究型摄影介入当代艺术领域进行反思,提出学院派研究方法可能使影像叙事陷入同质化的风险。

文章指出,虽然展览中的作品展现了多样化的探索和创新,但仍需警惕影像叙事陷入固定模式的风险。同时,学院派的研究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艺术创作环境。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