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复旦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多个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题为《碲纳米线视网膜假体增强失明视觉》的论文。研究结果显示,新一代视觉假体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使失明动物恢复可见光视力,并扩展其视觉功能。该成果为失明患者复明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范围极广的超视觉假体。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团队与合作伙伴
研究团队包括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多个单位,共同通讯作者为周鹏、王水源、张嘉漪和胡伟达。研究过程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姜春晖主任完成了非人灵长类的眼部植入手术。
关键观点2: 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范围极广(470-1550nm)的视觉假体,无需依赖外部设备即可使失明动物恢复可见光视觉能力,并赋予动物感知红外光的超视觉功能。
关键观点3: 超视觉假体的特点
该假体的光电流密度达到了当前已知体系的最高水平,实现了国际上光谱覆盖最宽的视觉重建与拓展。其完全自供电、无需外接设备的特性,成功让失明小鼠重新获得可见光的感知能力。
关键观点4: 实验验证与应用前景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上的实验验证了该假体的有效性,且未观察到任何不良排异反应。目前团队已着手深入研究视觉假体与视网膜的高效耦合机制,考虑医学伦理限制,研究暂时不会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关键观点5: 研究历程与基础
自2021年起,该团队已进行多项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单器件感存算功能的集成等重要基础研究成果。目前研究策略是双轨并行,既开发生物假体材料进行生物替代,同时探索基因治疗手段。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