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高分子科学前沿

成都理工龙剑平、胡安俊/中南大学吴飞翔AFM:螺旋支化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突破高压锂金属电池瓶颈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公众号  · 化学  · 2025-08-02 14:12
    

主要观点总结

成都理工大学龙剑平教授和中南大学吴飞翔教授合作团队,针对锂金属电池商业化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螺旋支化分子拓扑工程策略。他们通过构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HGPE)实现了阴离子富集螺旋通道,提升了锂离子迁移数、降低了结晶度,并有效抑制枝晶生长和高压副反应。基于HGPE的Li||LiNi₀.₈Co₀.₁Mn₀.₁O₂电池在4.6V下循环表现出优异的性能。该研究为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提供了新的思路,6Ah软包电池的成功验证显示了其产业化潜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背景

锂金属电池因高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关键,但商业化长期受限,主要问题包括液态电解质的安全风险和界面不稳定性。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虽兼具固液电解质优势,但面临阴阳极稳定性失衡的挑战。

关键观点2: 创新点

成都理工大学龙剑平教授和中南大学吴飞翔教授的合作团队提出了螺旋支化分子拓扑工程策略,通过构建具有阴离子富集螺旋通道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HGPE),解决了上述问题。

关键观点3: 技术细节

1. 通过螺环醚单体(DVTU)与丙烯酸酯交联剂(PETEA)的原位共聚,构建了HGPE。2. 阴离子排列的双螺旋隧道提升锂离子迁移数(0.67)。3. 螺旋支化网络降低结晶度,室温离子电导率达1.31 mS cm⁻¹。4. 阴离子优先分解形成富LiF界面层,有效抑制枝晶生长和高压副反应。

关键观点4: 成果验证

基于HGPE的Li||LiNi₀.₈Co₀.₁Mn₀.₁O₂电池在4.6V下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72.9%,6Ah软包电池(485 Wh kg⁻¹)在苛刻条件下实现稳定循环。多尺度表征、电化学测试、DFT计算等验证了材料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观点5: 行业影响

该研究为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提供了新的思路,螺旋支化网络结构协同优化离子传输动力学与界面稳定性,为开发500 Wh kg⁻¹级高能量密度电池提供了新范式。6Ah软包电池的成功验证显示了其产业化潜力。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