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经时讯
面向神内、神外、精神、心理等科室医生,传递前沿资讯和临床进展,分享诊疗技术及用药经验,致力于打造国内神经病学技术发展和学术交流的首选平台。
目录
今天看啥  ›  专栏  ›  神经时讯

CSA&TISC2025丨王拥军教授:重构超急性期卒中医疗体系

神经时讯  · 公众号  · 医学  · 2025-07-06 19: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关于静脉溶栓与桥接治疗的发展。文章指出,随着治疗策略的不断发展和时间窗的延长,静脉溶栓与桥接治疗已成为卒中救治的新标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卒中救治的关键与瓶颈,以及北京天坛医院提出的“ESU”模式创新,该模式通过空间重构、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提高了救治效率。文章还提到了ESU模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正在通过一系列试验进行验证,有望成为超急性期卒中救治流程的新标准。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静脉溶栓与桥接治疗的发展

文章介绍了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历史发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桥接治疗等策略的发展变化,以及时间窗的延长。

关键观点2: 动脉取栓技术的提升

由于单纯静脉溶栓的再通率不足,推动了动脉取栓技术的发展。机械取栓可显著提升LVO患者功能预后,与静脉溶栓形成互补。

关键观点3: 卒中救治的关键与瓶颈

文章强调了时间窗在卒中救治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每延迟治疗时间对患者的影响。同时,提到了AHA/ASA指南推荐的DNT和DPT时间标准,以及传统救治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观点4: “ESU”模式的创新

为了缩短影像评估相关的院内延误,北京天坛医院提出了“ESU”模式。该模式通过空间重构、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提高了救治效率。同时,介绍了ESU配备的技术设备和其安全性、有效性的验证试验。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