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阿里云自主研发的下一代关系型分布式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它在兼容传统数据库生态的同时,突破了传统单机硬件的限制,为用户提供大容量、高性能、高弹性的数据库服务。文章详细描述了PolarDB在TPC-C基准测试中的表现及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包括其核心技术之共享存储、性能链路、高并发优化、CPU和内存效率优化、IO链路优化、复制性能优化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PolarDB的诞生背景
由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在面对快速膨胀和变化的业务场景时,对可扩展性(Scalability)以及可靠性(Reliability)的需求更加迫切,而NoSQL数据库又存在一致性及事务支持不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PolarDB出现,解决了这些痛点。
关键观点2: PolarDB的技术特点
PolarDB采用了共享存储的整体架构,通过RDMA高速网络互连的区块服务器一起向上层计算节点提供块设备服务。它兼具高性能、易用性和扩展性,通过软硬协同演进,提供了和本地盘一致的I/O时延能力和更强的IOPS能力。
关键观点3: PolarDB在TPC-C基准测试中的表现
PolarDB以超越原记录2.5倍的性能登顶TPC-C基准测试排行榜,以每分钟20.55亿笔交易(tpmC)和单位成本0.8元人民币(price/tpmC)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
关键观点4: PolarDB的优化策略
为了应对TPC-C基准测试中的挑战,PolarDB做了多方面的优化,包括高并发优化、CPU和内存效率优化、IO链路优化、复制性能优化等。这些优化策略极大地提升了PolarDB的性能和扩展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