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药物致光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发生机制、常见药物类型以及预防措施。文章以一个因服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药物光敏反应的例子展开,强调光敏反应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变应性反应,并详细介绍了不同药物引发光敏反应的特性和症状。此外,文章还强调了易感人群应注意的事项和预防药物光敏反应的方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药物致光过敏反应定义和发生机制
药物致光过敏反应是一种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常在光照后5-18小时发生,36-72小时达高峰。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变应性反应,可造成皮肤光毒反应。
关键观点2: 易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类型
包括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利尿剂、心血管药物、降血糖药、调脂药以及中成药/草药类等。
关键观点3: 光敏反应的症状
用药后1周内如受白炽光或阳光直接照射、接触温水,可出现皮肤痒感、红斑、水肿,严重者可起水泡,溃破后形成糜烂或溃疡。
关键观点4: 易感人群
包括皮肤娇嫩者、小儿、老人、女性,以及人体免疫缺陷病、红斑狼疮、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
关键观点5: 如何预防药物光敏反应
吃药期间及停药后5天,避免接触阳光或紫外线,做好防晒措施。有光敏反应史的人应慎用光毒性药物,就诊时应告诉医生。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