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作者基于对美国贸易保护历史和中国历史上历次“南渡”时期的著作阅读,对中国自古及今的长期体制提出了一个解释框架。这个解释框架具有很强的张力,可以用来描述不同阶段,包括工业化和全球化等。作者认为当前需求侧改革困难与P体系下的博弈惰性有关,提出改善需求定价的重要性。文章讨论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问题,解释了为何需求侧改革推进缓慢,并提出了在P体系下如何缓解和改善现状的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作者提出了一个长期体制的解释框架,具有描述各阶段的能力。
这个解释框架基于对美国贸易保护历史和中国历史上历次“南渡”时期的阅读。
关键观点2: 需求侧改革困难与P体系下的博弈惰性有关。
博弈惰性的存在使得需求定价缓慢,导致市场期待与实际措施之间的不匹配。
关键观点3: 改善需求定价的重要性及如何缓解现状。
作者认为要改善需求定价需要连结上下,形成有效的需求定价机制。提出了中间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对缓解现状的潜在作用。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