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学前沿
高分子界新媒体:海内外从事高分子行业及研究的小分子聚合起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高分子科学前沿

华中科技大学这个团队,发完Science,再发Nature Energy!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公众号  · 化学  · 2025-08-10 07:50
    

主要观点总结

华中科技大学韩宏伟教授和梅安意教授提出了一种电荷亲电反应驱动的“后处理”策略,通过在多孔骨架内对成器件后的钙钛矿实施己二异氰酸酯(HDI)反应,提高了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MPSC)的效率。该策略通过酰胺化与配位-氢键双重作用实现缺陷钝化与能带连续性恢复,强化了钙钛矿内空穴传输和碳电极界面空穴转移。实验结果显示,处理后的小电池功率转换效率(PCE)达到23.2%,并且在大于50 cm²的组件上获得19.4%的效率,且展现出长时间稳定运行。该研究为可规模化、稳定的碳电极无空穴传输层p-MPSC提供了一条简洁而通用的后处理路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创新点

首次利用电荷亲电反应驱动的“后处理”策略,通过HDI反应改善p-MPSC的性能。

关键观点2: 研究方法

在多孔骨架内对成器件后的钙钛矿实施HDI反应,通过酰胺化与配位-氢键双重作用实现缺陷钝化与能带连续性恢复。

关键观点3: 实验结果

处理后的小电池PCE达到23.2%,并且在大于50 cm²的组件上获得19.4%的效率。

关键观点4: 稳定性测试

在55 ± 5 °C、1-sun连续光照下进行900小时的MPP跟踪后,器件保持初始效率的95%,验证了后处理策略的运行鲁棒性。

关键观点5: 意义

该研究为可规模化、稳定的碳电极无空穴传输层p-MPSC提供了一条简洁而通用的后处理路径,有助于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