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关于DeepSeek的争议和媒体报道。DeepSeek因为流量下降和使用率下降引起关注。有报道称其流量下降30%,用户使用率跌至3%,引发市场担忧。文章还讨论了DeepSeek的技术特点、争议源头,以及关于中国AI发展的讨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DeepSeek流量下降和用户使用率下降
据报道,DeepSeek的流量下降30%,用户使用率跌至3%,同期国外ChatGPT和谷歌Gemini的使用率分别增长40.6%和85.8%。市场对其信心跌至冰点,关联上市公司股价自2月以来累计下跌68%,核心研发团队已有30%成员离职。
关键观点2: DeepSeek的技术特点和争议源头
DeepSeek的幻觉率高达5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多轮对话能力和服务稳定性饱受诟病。其“只做基础模型”的战略导致错失应用生态布局,多模态能力滞后。市场对其信心不足,有网友评价其难用,服务器反应慢。
关键观点3: 媒体报道的公正性问题
文章指出报道DeepSeek的媒体可能存在偏见,对中国AI产业的评论带有严重偏见。媒体创造的指标“Token经济学”有利于西方的闭源商业大模型,而不是DeepSeek这种开源模型。
关键观点4: 中国AI发展的讨论
文章讨论了中国的AI发展情况,指出中国一直在追赶,全球科技领域中美两国的AI发展最领先。提到DeepSeek作为朝圣之地,国内AI科技精英对其态度积极。也讨论了美国对东大AI产业的狙击和中国面临的挑战。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