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物探索
探索生物科技价值的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Nat ... ·  10 小时前  
BioArt  ·  Cell | ... ·  10 小时前  
BioArt  ·  Nat ... ·  2 天前  
今天看啥  ›  专栏  ›  生物探索

Nature | 颠覆性发现:化疗药物的神经毒性,竟源于大脑自身正常的DNA“擦除”过程

生物探索  · 公众号  · 生物  · 2025-07-01 16:35
    

主要观点总结

研究揭示了阿糖胞苷的神经毒性机制,发现其通过打断神经元中TET/TDG介导的DNA去甲基化过程,导致大量DNA双链断裂(DSBs)的产生,从而引发神经毒性。研究还对比了阿糖胞苷与其化学结构相似的兄弟药物吉西他滨,发现吉西他滨引起的神经毒性较小,其关键在于在修复过程中的可缝合性。此外,研究还指出小脑浦肯野细胞是阿糖胞苷神经毒性的主要受害者,因为其高度活跃的DNA去甲基化、基因开放和直接的基因功能打击使其成为“完美风暴”。最后,研究提供了可能的干预方向和未来治疗策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阿糖胞苷的神经毒性机制是通过打断神经元中TET/TDG介导的DNA去甲基化过程。

研究人员利用CRISPR干扰技术确定了阿糖胞苷在神经元中的“内应”。通过抑制TET酶和TDG酶,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阿糖胞苷的攻击。阿糖胞苷的神经毒性源于其打断神经元正常的生理过程,这个过程中由TET酶启动、TDG酶执行的主动DNA去甲基化被打断,导致了大量的DSBs。

关键观点2: 吉西他滨与阿糖胞苷的神经毒性差异在于其修复过程中的可缝合性。

虽然吉西他滨也会引起DNA损伤,但其主要是单链断裂(SSBs),神经元对其有较好的耐受性。而阿糖胞苷主要引起的是致命的DSBs,导致神经毒性。这个差异的关键在于阿糖胞苷在DNA修复过程中无法被有效“缝合”,而吉西他滨则可以。

关键观点3: 小脑浦肯野细胞是阿糖胞苷神经毒性的主要受害者。

浦肯野细胞的高度活跃去甲基化、基因开放和直接的基因功能打击使其成为阿糖胞苷攻击的“完美风暴”。这些细胞中的DNA损伤标记物明显升高,表明其DNA遭受了严重损伤。

关键观点4: 研究提供了可能的干预方向和未来治疗策略。

通过临时、可逆地抑制大脑中TET或TDG活性,可能减轻或避免阿糖胞苷的神经毒性。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吉西他滨可以作为阿糖胞苷的更安全有效的替代选项。这项研究还为理解大脑在压力和衰老过程中的脆弱性提供了新视角。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