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北京大学等高校对于本科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特别是关于课程考核成绩评定、绩点制度以及跨学科学习的变化。文章还讨论了绩点制度在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和筛选功能方面的问题,以及清华大学等高校类似的改革措施。文章最后强调,取消绩点并不一定是最终答案,但改革传递出了一种重视学生学习体验和发展的信号。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北京大学发布通知,从2025级起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
这是为了探索更好的本科教育教学方式,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好条件。
关键观点2: 北京大学尝试去绩点化改革,学生可在公共课和专业课以外的课程内选择1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
改革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开展跨学科学习。
关键观点3: 绩点制度在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但学生对绩点深恶痛绝,因为绩点与奖学金评选、转专业、保研等关键问题挂钩。
导致学生为了几个数字殚精竭虑,时刻处在恐惧与焦虑之中。
关键观点4: 清华大学等高校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采用等级制计分法,旨在减轻学生的压力。
这些改革尝试传递出一种重视学生学习体验和发展的信号。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