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材料人

复旦大学最新Science!

材料人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科技媒体  · 2025-06-06 09:2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一项关于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治疗的新研究,该研究利用碲纳米线网络(TeNWNs)作为视网膜纳米假体,实现了从可见光到近红外-II区(1550 nm)的宽谱吸收和高效光电转换。该研究在小鼠和食蟹猴模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激活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恢复了部分视觉功能。该设计具有微创、高灵敏度、无需外接电源等优点,为开发新一代视网膜纳米假体奠定了基础。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背景

当前视觉修复技术面临多重挑战,如干细胞疗法的移植存活率和功能整合难题,基因治疗的长期安全性存疑,以及光遗传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受限等。传统视网膜假体虽然实现了光感恢复,但其光谱响应范围有限,且需要外部供电系统,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自由度与生活便利性。

关键观点2: 科学贡献

本研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碲纳米线网络(TeNWNs),实现了自供电式高效光电转换。其独特的一维链状晶格结构和锡(Sn)替代缺陷、碲空位等,产生了超高光电流密度(30 A cm⁻²),覆盖了可见光至近红外-II波段。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盲鼠模型中,TeNWNs成功激活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恢复了部分视觉行为。

关键观点3: 科学成果

实验结果表明,TeNWNs植入食蟹猴视网膜后,兼容正常视力,新增了红外光感知能力,且植入区域血管完整,无炎症反应。这一成果为视障患者提供了兼具视力恢复与红外视觉增强的革新方案。

关键观点4: 科学启迪

本研究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患者带来更自然、更强大的视觉功能重建提供了可能。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人类临床试验,验证其在人体中的长期安全性和视觉恢复效果。同时,通过优化材料空间分布与神经编码策略,有望进一步提升假体的分辨率与色彩识别能力。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