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报道了我国中医馆近年来发生的诸多变化,如数量增加、服务内容扩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等。通过采访、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等方式,展示了中医馆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医馆数量增加,服务内容扩展。
我国中医馆数量从2015年的3000余个增加到4.2万个,中医馆已能开展8大类19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近年来,中医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走上了“从有到优”的发展路径,成为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关键观点2: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中医馆内涵建设提档升级,持续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服务。当前,中医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国有99.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关键观点3: 中医馆服务模式更多更优质。
中医馆还增加了“医针药”综合诊区,形成医针药并用“一站式”服务。各地中医馆进一步深化医防融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独特作用,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关键观点4: 中医馆发展更可持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培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现有基层中医药人才诊疗水平。各地积极探索让群众身边拥有更高水平的中医大夫的方式,如开展“西学中”培训班、建设名医传承工作室等。陕西省7年来累计投入3633万元为中医馆培训负责人、骨干人才及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不断完善机制,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力度,中医馆发展更可持续。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