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详细讨论了谢林与斯宾诺莎哲学的关系,特别是谢林对斯宾诺莎的“真无限”概念的接受与转化。谢林基于斯宾诺莎的哲学模型,提出了自己的真无限概念,强调人的自由在体系中的作用,并将其与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比较。文章还探讨了谢林对斯宾诺莎实体概念的理解,以及他如何试图克服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同时指出了谢林哲学中的“剩余者”概念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联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谢林与斯宾诺莎哲学的关系
谢林接受了斯宾诺莎的哲学模型,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真无限概念。他通过批判先验哲学的反思进路,建立了不同于黑格尔的真无限概念,强调肯定性真无限与体系建构的关系。
关键观点2: 谢林的真无限概念
谢林的真无限概念是一种不同于黑格尔的肯定性真无限,他认为有限性的中介最终由人类自由确定,人的自由在体系中成为“剩余”,这种概念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原子论有联系。
关键观点3: 谢林对斯宾诺莎实体概念的理解
谢林认为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是一个“超越对象的自身单纯者”,有限性规定对于绝对者—实体而言并非建构性的,他接受了斯宾诺莎的实体—属性学说,并探讨了实体与形式的关系。
关键观点4: 谢林与黑格尔的比较
谢林与黑格尔都接受了斯宾诺莎的哲学,但他们的处理方式不同。谢林强调人的自由在体系中的作用,而黑格尔则把有限性规定视为建构性的,发展出了他的真无限理念。
关键观点5: 谢林哲学中的“剩余者”概念与马克思的联系
谢林哲学中的“剩余者”概念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原子论有联系,马克思的原子论可以看作是谢林真无限概念中“剩余者”的先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的新线索。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