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982年10月,教育部93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目录
今天看啥  ›  专栏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中古史荐读|王尔:邦有道,亦可隐——东汉初年的隐逸风气与正统重建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07-29 09:25
    

主要观点总结

王尔在论文中探讨了东汉初年士人隐逸现象的盛行及其背后的意义。东汉王朝初立,出现了一批士人选择隐逸,这反映了皇权消长、政局波动、天命承接、个人崛起、风俗迁移等多重因素。士人因对东汉王朝的不信任、对光武帝政权合法性的怀疑以及对个人尊严的坚持而选择隐逸。光武帝采取“圣主不宾”的策略,容忍隐逸、鼓励守节,这不仅缓解了与士人的紧张关系,还推动了隐逸风气的蔓延,形成了“邦有道,亦可隐”的新观念。这一政策使得隐逸成为东汉重建正统的思想资源,并使得“隐”获得了独立存在的意义。论文还讨论了东汉士人对隐逸的正当化理解,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东汉社会的个体行为和观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东汉初年士人隐逸现象

东汉王朝初立,士人因对政权的不信任、对光武帝政权合法性的怀疑以及对个人尊严的坚持而选择隐逸。

关键观点2: 光武帝的“圣主不宾”策略

光武帝采取容忍隐逸、鼓励守节的策略,不仅缓解了与士人的紧张关系,还推动了隐逸风气的蔓延,形成了“邦有道,亦可隐”的新观念。

关键观点3: 隐逸的正当化理解

东汉士人将隐逸视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意义,认为在“邦有道”时也可以隐逸,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

关键观点4: 隐逸对东汉社会的影响

隐逸成为东汉重建正统的思想资源,对东汉社会的个体行为和观念产生了影响,推动了东汉士人对个体价值的重新认识和追求。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