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字法治
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官微 探寻数字法治逻辑,展望数字正义图景
TodayRss-海外稳定RSS
目录
今天看啥  ›  专栏  ›  数字法治

徐光华:信息流通背景下个人信息爬取行为“过罪化”的实务现状与理论重塑

数字法治  · 公众号  · 法律  · 2025-09-23 10: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探讨了个人信息爬取行为在实务中的“过罪化”倾向,并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文章指出,对于已授权、公开及私密的个人信息的爬取行为,应结合信息流通的时代背景进行分类评价,适度限制入罪范围。对授权个人信息的爬取,因主体的知情同意不应认定为犯罪;对公开个人信息的爬取,应综合考量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来判断其正当性;对私密个人信息的爬取,需判断是否严重侵害个人利益。文章认为,应适度限制对个人信息爬取行为的入罪范围,在信息流通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寻求平衡,防止刑法过度打击导致信息产业萎缩,妨害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个人信息爬取行为在实务中存在“过罪化”倾向

实务中对于个人信息爬取行为的入罪呈现扩张化的趋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流通。

关键观点2: 个人信息爬取行为分类评价

对于已授权、公开及私密的个人信息的爬取行为,应结合信息流通的时代背景进行分类评价,适度限制入罪范围。

关键观点3: 授权个人信息的爬取行为不应认定为犯罪

因主体的知情同意,对授权个人信息的爬取行为不应认定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关键观点4: 公开个人信息的爬取行为应综合考量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对公开个人信息的爬取行为,应综合考量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来判断其正当性。

关键观点5: 私密个人信息的爬取行为需判断是否严重侵害个人利益

对私密个人信息的爬取行为,需判断是否严重侵害个人利益,不能仅以违反企业内部规定为由认定犯罪。

关键观点6: 适度限制入罪范围

应适度限制对个人信息爬取行为的入罪范围,在信息流通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