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与交通强国战略双重驱动下,城市发展正面临多重挑战。作为城市空间集约化利用的重要载体,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已成为破解城市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广州地铁通过多年实践,构建了多维协同的一体化规划设计理论框架,并在多个项目中实现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创新突破。文章主要围绕多维协同、多元融合、多时态演进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广州地铁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情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多维协同:从空间整合到系统优化的规划逻辑
广州地铁通过工可阶段的协同设计机制,将配线空间、设备夹层等消极空间转化为商业价值载体,实现了地铁站点与周边地下空间的无缝衔接。解决狭长空间尺度适配性与区位商业价值匹配性的两大难点。
关键观点2: 多元融合:从技术整合到城市赋能的价值重构
广州地铁在功能层融合方面,通过打造交通衔接空间活化、空间融合等新模式,实现了城市交通与商业功能的无缝转换。在活力层融合方面,通过推动周边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激活周边区域活力。
关键观点3: 多时态演进:从空间预留到城市更新的动态适应
广州地铁具备刚性控制加弹性预留的时空适应能力,通过开发时序的弹性演进和城市更新的空间响应等策略,有效应对了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后期开发需求。
关键观点4: 作者与单位介绍
作者周海成是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规划设计院(TOD发展中心)副院长,长期从事轨道交通TOD项目的城市规划到工程落地的全过程设计及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设计。供稿单位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