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哲思青年

【研究生会丨“治学·修身”】讲座预告:《孟子》中的“羞恶”

哲思青年  · 公众号  · 教育 哲学  · 2024-06-12 10: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关于《孟子》中的“羞恶”主题报告的概述,主讲人为南洋理工大学宋晓竹副教授,评议人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王楷教授。报告聚焦于心的“羞”和“恶”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解读了“羞”的心理状态,以及“恶”作为防御机制的作用。报告还提出了关于“羞”和“恶”的心理机制的假设,并涉及主讲人的研究方向和背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报告主题

报告主要围绕《孟子》中的“羞恶”主题展开,详细解读了“羞”和“恶”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关键观点2: 主讲人和评议人介绍

报告的主讲人是南洋理工大学宋晓竹副教授,而评议人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王楷教授,两位专家都在哲学领域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成果。

关键观点3: 心的“羞”和“恶”的解读

报告对心的“羞”和“恶”进行了深入解读,其中“羞”是指一个人因与行为不端的人有关联产生的心理状态,“恶”则是指一个人厌恶自己认为不好的东西,并且探讨了它们作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关键观点4: 关于“羞”和“恶”的心理机制假设

报告提出一个关于“羞”和“恶”的心理机制的假设,即主体将自己视为一个共同体中的一员,这一假设对于理解人类心理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观点5: 主讲人的研究方向和背景

报告涉及主讲人宋晓竹副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早期儒家、道德心理学、认识论和心灵哲学的交叉问题等。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