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火星宏观

M0、M1、M2已失去代表性,无法反映经济活动?纯属谬论!

火星宏观  · 公众号  · 财经 金融  · 2024-08-22 05: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析了关于货币供应量M0、M1、M2的观点,指出关于货币供应量口径的误读带偏了经济学常识,并列举了关于M1同比萎缩、M2增速大于M1等现象的不同解读。文章还讨论了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并强调了分析货币供应量时不仅观察总量,更要观察变化趋势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反驳了将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未纳入M1统计范围的观点,认为这是误导性话术,个人活期存款以及流动性高的金融产品应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

老潘和向松祚对货币供应量口径的讨论正是基于M1同比连续几个月下降的事实。人们关注货币供应量指标时,更关注其变化趋势而非总量。

关键观点2: 货币流动性的理解

向松祚认为广义货币M2不代表货币的流动性,但在解释这一观点时出现了逻辑自相矛盾的情况。M2的增长速度反映经济的活跃度,不应忽略统计M2以了解货币的流动性情况。

关键观点3: 统计口径调整的影响

随意调整统计数据的口径会影响国际比较。个人活期存款未纳入M1统计口径是对外国M1统计口径的误读。美国将可签发支票的存款视为M1,与中国将存款转入支付宝视为M1有相似之处。

关键观点4: 文章强调观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趋势

观察不同人在研究货币供应量指标时,更多地是用同比、环比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即使统计口径有所遗漏,也不影响其变化趋势的准确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