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位75岁男性患者,被诊断为与PLA2R抗原相关的Ⅱ期膜性肾病,且存在FSGS样病变。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发热、炎症标志物升高、IgG水平下降等。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使用环磷酰胺作为替代药物。文章还介绍了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最后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特别说明控制输液速度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患者情况
75岁男性患者,被诊断为与PLA2R抗原相关的Ⅱ期膜性肾病,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出现发热、感染等不良反应。
关键观点2: 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
利妥昔单抗是抗CD20的lgG1 mAb,主要作用机制是耗竭CD20阳性B细胞,通过一种或多种抗体依赖性机制来耗竭B细胞,包括Fc受体γ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和吞噬作用、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生长停滞和B细胞凋亡等。
关键观点3: 利妥昔单抗的不良反应
利妥昔单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输液反应、重度或复发性输液反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感染、严重的皮肤粘膜反应、血液系统副反应等。
关键观点4: 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
预先给予抗组胺药和对乙酰氨基酚,联用或不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预防和/或减轻输液反应的严重程度。对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感染,需要检测IgG水平,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严重的皮肤粘膜反应和血液系统副反应,需要终止利妥昔单抗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和管理。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