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非瘟疫情后中国养猪行业的品种替换、二次育肥的增重利润、肥标价差、规模化提升、价格季节性、期货和闲置猪舍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品种替换与二次育肥
非瘟疫情后,国内大量引进产仔性能更为优异的欧系品种,经济出栏体重高且整体生长速度快的欧系猪成为适合二次育肥的品种。
关键观点2: 二次育肥的增重利润
二次育肥的边际增重成本主要是饲料成本。由于品种替换和粮食价格的影响,二育的增重成本普遍低于自繁自养成本,使得二育增重获利的可能性增大。
关键观点3: 肥标价差
肥猪(大猪)和标猪(标准体重猪)价格之间的差异称为肥标价差。在特定情况下,二次育肥可以通过增重来赚取肥标价差利润。
关键观点4: 规模化提升
非瘟疫情后,规模化程度的提升为二次育肥提供了持续的生存空间和猪源,客观上减少了行业大猪的供给,拉大了行业的标肥价差。
关键观点5: 价格季节性
国内猪肉消费习惯的季节性影响,使得二次育肥在春节后猪价较为低迷时入场或在年中入场都有较高盈利的概率。
关键观点6: 期货的作用
生猪期货上市后,不同合约之间的价差给二次育肥提供了稳定的套利空间。远月合约和现货的价差大于1000点时,会刺激套保二育入场。
关键观点7: 闲置猪舍
非瘟疫情后,大量闲置猪舍为二次育肥提供了充足的廉价的场地。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