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于2023年7月暂停转融券业务,该业务旨在帮助市场进行资产风险敞口管理。文章分析了转融券业务的实践情况、经验教训,并探讨了未来如何更好地监管和改进相关制度。转融券业务的暂停旨在修复A股估值,并减少机构、公司高管等利用券源优势和信息差优势进行垄断做空的现象。文章提出了对监管的启示,包括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优化配套机制、加强逆周期调节、强化持续监管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转融券业务暂停背景
证券监管部门采取监管收紧举措,转融券业务在2023年7月暂停,旨在修复A股估值,并回应市场环境和条件下的副作用。
关键观点2: 转融券业务实践情况
转融券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融券业务券源不足的问题,增强了市场做空力量。然而,受制于制度设计缺陷,出现机构、大股东变相套利、恶意做空等现象,对资本市场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观点3: 转融券业务的影响
转融券业务的暂停导致融券余额和余量大幅下降,对市场流动性产生暂时影响。短期看,融券保证金比例的提升和转融券业务叫停导致的融券成本上升,将导致转融券业务明显收缩。但从长期看,将有助于减少垄断做空、谋取私利的现象,市场将逐步回归规范健康的交易环境。
关键观点4: 监管启示和未来建议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优化配套机制、加强逆周期调节、强化持续监管等是未来的重要原则。需深化交易制度改革,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监管,严格管控限售股转让,保障市场公平。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