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在近日于上海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上,北京语言大学研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被应用于缅甸地震救援的案例。该系统在短短7小时内被开发出来,并成功帮助中国救援队克服语言沟通障碍,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通过此次事件向全球展现了中国科技的硬实力和国际援助的真担当。会议还发布了其他相关典型案例,并展示了中国推动人工智能“共享共促 向善普惠”的责任担当。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缅英互译系统”在缅甸地震救援中的应用
北京语言大学研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被应用于缅甸地震救援,成功帮助中国救援队克服语言沟通障碍,受到广泛关注。该系统由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研发,利用DeepSeek大语言模型的开源技术,调用教育部、国家语委相关科研课题的语料库和技术资源成果。
关键观点2: 案例展现中国科技的硬实力和国际援助的真担当
此次事件向全球展现了中国科技的硬实力和国际援助的真担当。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是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应急管理部等部委指导成立的公益联盟组织,是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国家语言服务体系和国家关键领域发展语言赋能的重要组成内容。
关键观点3: “中缅英互译系统”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缅甸救灾结束后,“中缅英互译系统”将继续提供在线公众访问,服务公众日常工作生活需求。有关部门将继续支持语言赋能工作,拓展研发更多应急救援场景语言服务,推动周边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语种互译系统的设计、研发和应用。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