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全球高温天气的情况,特别是国内和欧洲的极端高温事件。文章指出,今年的高温态势与去年相似,但更早、更强、更频繁。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王澄海教授表示,高温天气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冷空气偏弱以及城市化和高散热设施的广泛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魏科研究员也对此进行了阐述。文章还提到高温天气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防护措施包括避开高温时间段进行户外活动,注意补水等。最后,魏科呼吁关注弱势群体和户外工作者的福利问题,结合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调整工作时间。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全球高温态势及影响因素
文章介绍了全球高温天气的情况,指出今年的高温态势与去年相似,但表现得更早、更强、更频繁。专家表示,高温天气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冷空气的强度以及城市化和高散热设施的影响。
关键观点2: 极端高温事件的区域性特点
文章提到区域尺度上已有打破极端高温纪录的事件发生。不同地区的极端高温事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东北地区的高温天气出现时间比以往早,山东等地的高温天气也打破了当地纪录。
关键观点3: 高温天气的持续时间和结束预测
专家表示,现在预测高温天气何时结束还为时过早。根据往年的情况,高温天气一般会持续到8月底左右,甚至有些地方会有“秋老虎”现象。结束高温的关键在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的变动。
关键观点4: 湿热天气的原因和防护措施
文章解释了湿热天气的原因,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有关。专家建议面对极端高温,应该尽量避开高温时段从事户外工作,可以穿浅色和透气衣物,注意补水、保持室内良好通风。此外,也要关注弱势群体和户外工作者的福利问题。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