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针对DRG/DIP实施后存在的推诿重症风险作出回应。本文介绍了该方案的关键点,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危重症病例判断标准,以及医保支付与临床诊疗危重症的区别。文章还讨论了医保支付设计的初衷以及美国疾病风险调整的评价方式,提出在医保支付上考虑疾病和操作本身的风险和难度可能会更有利于临床工作者的专注和激励。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强调各地要用好特例单议,确保医疗机构能收治复杂危重病人。
该方案旨在解决DRG/DIP实施后存在的推诿重症风险问题。
关键观点2: 国家层面对于危重症的判断标准逐渐向“临床的危重症”靠近,考虑因素包括病情严重程度、复杂性、手术操作风险等。
早期DRG和DIP对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判断主要依赖诊断和对费用的影响,而2.0版本则在测算模型和风险上进行了改进。
关键观点3: 地方层面对于危重症病例的判断标准多种多样,包括住院费用、住院天数、重症住院时间等。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单议制度,以保障危重患者能获得基本医疗。
关键观点4: 医保支付设计与临床诊疗存在区别,医保支付主要关注医疗费用,而临床诊疗更关注疾病严重程度、死亡率和生存率等指标。
在医疗质量管理中,不能仅依赖医保DRG/DIP的指标,还需结合各专科的风险评价机制和疾病危重评价结果。
关键观点5: 2.0版本的变化包括使用多目标模型、引入更多的风险变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费用的依赖,对危重病例更为有利。
此外,扩大单议比例、增加单议频率、公开单议结果也是直接利好危重病例的措施。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