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描述了国产大模型和基于开源架构的RISC-V芯片引发全球关注,国内实现AI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可能性。文章提到上海在RISC-V产业生态上的布局,包括新增RISC-V生态街区和即将举办的RISC-V中国峰会。同时,也讨论了RISC-V芯片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其未来在AI大模型时代的应用前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国产大模型和RISC-V芯片引发全球关注
今年以来,国产大模型凭借低成本、高性能的开源优势受到关注。RISC-V芯片借助AI的爆发也迎来发展新契机。
关键观点2: 上海在RISC-V产业生态上的布局
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新增“RISC-V生态街区”,吸引国内多家龙头生态企业入驻。今年7月将再度举办RISC-V中国峰会,推动产业链和人才进一步集聚。
关键观点3: RISC-V芯片的优势和劣势
RISC-V芯片架构开源,不需要任何授权,具备低功耗和灵活定制的优势。但其基础指令相对较少,性能有限,原本适用于简单的物联网场景。
关键观点4: RISC-V芯片在AI大模型时代的应用前景
AI大模型的兴起导致算力需求猛增,RISC-V芯片凭借低功耗和灵活定制的优势有机会满足这一需求。据RISC-V国际基金会数据,2024年全球RISC-V芯片出货量将超100亿颗,其中30%应用于AI加速场景。
关键观点5: 国内RISC-V芯片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国内RISC-V芯片产业正步入快车道,但仍面临尖端技术、高端人才缺乏等困扰。部分先进制程的RISC-V芯片设计仍依赖国外厂商。同时,RISC-V的开源属性也意味着缺乏强制标准,不同厂商的处理器相互难以适配。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