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专致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促进我国学界对中西方历代经典的再认识,臻进中西方的古典文明互鉴,力求贯通文史哲和古典语文学,研究并诠释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欧洲近代的经典文本,乃至古希伯来和阿拉伯文明的传世经典。
目录
今天看啥  ›  专栏  ›  古典学研究

新刊首发|李孟阳:希罗多德论神圣嫉恨

古典学研究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10-10 08: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希罗多德笔下的“神圣嫉恨”概念,并分析了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文学与思想史中的意义。文章首先回顾了希罗多德对“神圣嫉恨”的描绘,以及这一概念在希罗多德文本中的出现。随后,文章探讨了两种对“神圣嫉恨”的解释模式:非道德的神和道德的神,并讨论了这些解释模式对神人关系或“神人观”的不同理解。文章还讨论了这些解释模式对历史探究的可能性与限度的影响。最后,文章指出,希罗多德的神人观与梭伦式神人观具有一致性,并且希罗多德的探究预设了属人境况的两重规定性,试图在有限的可见事物中“推进他的叙述或论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希罗多德对神圣嫉恨的描述

希罗多德在描述希波战争及其起源时,引用了“神圣嫉恨”这个语词,并探讨了其背后的神人关系。

关键观点2: 两种解释模式

关于神圣嫉恨,存在两种解释模式:非道德的神和道德的神,它们对神人关系或“神人观”有不同的理解。

关键观点3: 解释模式对历史探究的影响

这些解释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历史探究的可能性与限度,非道德的神人关系导致属人当下行动面临难以测知的危险,而道德化的神人关系则强调对过往事件的探究和理解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4: 希罗多德的神人观

希罗多德的神人观与梭伦式神人观具有一致性,他试图在有限的可见事物中“推进他的叙述或论证”,并预设了属人境况的两重规定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