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专致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促进我国学界对中西方历代经典的再认识,臻进中西方的古典文明互鉴,力求贯通文史哲和古典语文学,研究并诠释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欧洲近代的经典文本,乃至古希伯来和阿拉伯文明的传世经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互联网思维  ·  95 ... ·  2 天前  
今天看啥  ›  专栏  ›  古典学研究

新刊|赵国杰:樊迟问稼发微

古典学研究  · 公众号  · 文学 历史  · 2024-09-14 08: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论语》中樊迟的形象,特别是他关于问仁、问智和请学稼的行为。樊迟被孔子批评为小人,但背后反映了他对仁、智的兴趣和对与民的关系的关注。樊迟请学稼,是出于想要传授给百姓更先进的稼圃技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然而,孔子认为樊迟未能理解在口腹之利之上,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因此称他为小人。文章还探讨了樊迟与孔子关于礼义信与德的关系,以及孔子如何回应樊迟请学稼的问题。同时,文章也提到了对樊迟形象的不同解释和学术争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樊迟的形象

樊迟在《论语》中多次问仁、问智,并请学稼,被孔子批评为小人。他的行为反映了他对仁、智的兴趣和对与民的关系的关注。

关键观点2: 樊迟请学稼的原因

樊迟请学稼,是出于想要传授给百姓更先进的稼圃技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然而,孔子认为樊迟未能理解在口腹之利之上,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因此称他为小人。

关键观点3: 礼义信与德的关系

孔子和苏轼对礼义信与德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但都强调了礼义信对于形成德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礼义信足以成德,而苏轼通过比喻掩盖了其中的困难。

关键观点4: 学术争议

关于樊迟的形象和请学稼的行为,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学术争议,反映了对于樊迟和孔子思想的多元理解。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