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联合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的“大占补时期的耕地保护与空间布局优化”学术研讨会的会议内容和相关讨论文章。文章围绕耕地保护的内涵、面临的困境、转型路径、对策以及生态效应与冲突协调机制等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文章梳理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演变,并分析了补充耕地的来源与格局、生态效应以及耕地保护与生态安全冲突的协调机制。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会议主题和内容
会议关注耕地保护的内涵、面临的困境、转型路径以及补充耕地的生态效应与冲突协调机制等议题。
关键观点2: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演变
文章详细梳理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演变过程,包括制度化阶段、考核化阶段、市场化阶段和综合化阶段。
关键观点3: 补充耕地的来源与格局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数据评价,文章分析了补充耕地的来源与格局,发现补充耕地规模大,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西北干旱区。
关键观点4: 补充耕地的生态效应
补充耕地对粮食产能、水资源利用、水土流失以及生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南方地区耕地流失多,北方地区补充耕地多,但北方耕地增长并不能完全弥补南方粮食产能的损失。
关键观点5: 耕地保护与生态安全冲突的协调机制
针对补充耕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文章提出了目标转型、风险共担、格局优化和生态评价等方面的建议,包括建立生态风险责任共担机制、优化补充耕地的空间格局以及建立全过程生态评价制度等。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