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探讨了罗志达对胡塞尔和列维纳斯关于交互主体性和他异性问题的理解。文章首先概述了胡塞尔在他异性问题上的理论,并指出了批评者对其理论失败的看法。随后,文章分析了列维纳斯的他异性哲学,并将其与胡塞尔的方案进行了对比。文章认为,尽管列维纳斯被视为对胡塞尔的超越,但实际上,列维纳斯仍然是在胡塞尔的框架内发展现象学的他异性理论。文章进一步讨论了胡塞尔和列维纳斯之间关系的兼容性,以及他们如何共同强调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非对称性关系。最后,文章讨论了第一人称视角与他异性的关系,并强调了在伦理意义上自我对他者的责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胡塞尔的他异性理论
胡塞尔提出,他异性是一种特殊的边界性现象,被理解为可通达的不可通达性。他通过超越论还原和源初还原来探讨他异性,认为自我和他者分别属于不同的领域,即本己性领域和他异性领域。他强调,他异性是相对于意识自我的构成性作用,但批评者认为这种理论未能充分理解他异性。
关键观点2: 列维纳斯的他异性哲学
列维纳斯强调,他异性是相对于自我而存在的,强调他者相对于自我的优先性。他提出,他者是在其“面容”中从高处临显的,这一理论超越了胡塞尔的经典意向性框架,并强调了自我作为受动者在他者“致意”中的回应。
关键观点3: 胡塞尔与列维纳斯的对比
文章认为,尽管列维纳斯的理论在现象上超越了胡塞尔,但实际上,他仍然是在胡塞尔的框架内发展现象学的他异性理论。两者都强调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非对称性关系,并都基于第一人称视角来讨论他异性。
关键观点4: 第一人称视角与他异性
文章讨论了第一人称视角与他异性的关系,并强调了在伦理意义上自我对他者的责任。自我作为回应者,必须基于被召唤的位置去回应他人,承担起回应的责任,从而揭示出主体性的存在所不可或缺的伦理维度。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