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吉林大学葛文春教授科研团队针对高分异花岗岩展开研究,涉及源区组成、穿地壳晶粥模型建立、稀有金属矿化机制等方面。研究揭示了高分异花岗岩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探讨了影响稀有金属矿化的关键因素,成果发表在《GAS Bulletin》期刊上。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高分异花岗岩研究背景及重要性
高分异花岗岩蕴含大陆地壳生长、岩石圈演化及区域构造发展等信息,且具有成矿专属性,尤其与稀有金属矿产密切相关。控制其高度分异和稀有金属矿化的机制尚不清楚。
关键观点2: 研究方法和成果
研究团队通过对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贫矿高分异花岗岩的锆石微量和U-Pb-O-Hf同位素等进行分析测试,揭示了高分异花岗质岩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关键观点3: 高分异花岗岩的源区组成
研究确定了高分异花岗岩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其形成过程中造岩矿物和副矿物的分离结晶起到重要作用。其源区可能包括年轻弧型下地壳、古老陆壳基底的重熔,以及再循环远洋沉积物的贡献。
关键观点4: 穿地壳晶粥模型的建立
建立了穿地壳晶粥模型,通过模拟结果显示幔源岩浆的底垫作用和气体压滤作用共同促进了地壳浅部晶粥储库的再活化,并促使了高硅熔体的抽提,从而产生了大兴安岭南段的大规模高分异花岗岩。
关键观点5: 稀有金属矿化的控制机制
研究表明高度分异作用是控制大兴安岭南段稀有金属成矿的关键因素。强烈的高度分异与熔流体相互作用相耦合,可能是I型花岗质岩浆稀有金属矿化的原因。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