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动态心电图的发展历程及报告解读步骤。包括患者资料、心率数据、室上性异位搏动、室性异位搏动、心率变异性、QT分析、ST事件和起搏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动态心电图的发展历程
自1957年发明,经历了单通道、双通道、三通道、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到目前的数字化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发展过程。
关键观点2: 患者资料
需要查看受试者一般资料,包括临床诊断及特殊用药,分析记录开始/结束时间,监测总时间应至少24h。
关键观点3: 心率数据
包括总心搏数、平均心率、最慢心率、最快心率的分析和判断。
关键观点4: 室上性异位搏动
包括房性和交界性的室上性异位搏动,如房早、房速等的判断和解读。
关键观点5: 室性异位搏动
包括室早和室速的判断和解读,以及室早负荷超过一定百分比的心血管病死亡高危因素。
关键观点6: 心率变异性
反映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动态平衡状态,是临床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重要指标。
关键观点7: QT分析
正常情况下QT值的标准范围,以及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关键观点8: ST事件
可以观察ST段的动态变化趋势,对于缺血的诊断有特定的标准,包括ST段下降的总负荷的计算和它的临床意义。
关键观点9: 起搏分析
可评估起搏器功能,发现短暂及间歇发作的起搏器功能障碍,并对起搏器功能障碍做出定量诊断。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