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柔性发电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发出超高效新型柔性发电薄膜材料,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该材料采用特殊结构设计,功率密度创硒化银基柔性热电器件最高值,可满足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供电需求。研究采用化学溶液法,将硒化银与石墨烯混合,制成立体“小拱桥”形状的发电装置,利用人体和环境的温差发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发进展
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超高效新型柔性发电薄膜材料,功率密度创硒化银基柔性热电器件最高值,可满足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供电需求。
关键观点2: 材料制作原理
采用化学溶液法,将硒化银做成纳米线,与石墨烯混合,铺在多孔尼龙底布上,经过抽滤和快速热压处理,制成柔性发电薄膜材料。
关键观点3: 发电装置的结构设计
将这种薄膜制成立体“小拱桥”形状的发电装置,里面的发电单元数量达100对,结构设计能更好地利用人体和环境的温差。
关键观点4: 研究成果的影响
这一微型体温发电机的发电能力创造了同类器件的世界纪录,产生的电量足够驱动电子手表、温湿度计等小设备运转。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