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ESG(环境、社会、治理)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包括国企如何深化履责实践,赋能中国ESG体系建设。文章还提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的成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编制ESG报告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介绍了国际上美欧对于发展ESG的态度出现分歧,以及我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ESG政策陆续出台的情况。最后,提出了建立本土化的ESG信息披露指引和评级体系,加速研发中央企业ESG指数和投资产品等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国企深化履责实践,推动ESG体系建设
国企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作用,与ESG理念深度契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指导意见,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近期,《国资报告》推出特别策划,了解国企如何深化履责实践,赋能中国ESG体系建设。
关键观点2: 国际美欧在ESG领域态度分歧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ESG领域的态度显现显著分歧,ESG投资收益率持续走低。与此相反,我国ESG今年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各部委陆续发布新规支持高质量发展。
关键观点3: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评价成果与展望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的成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编制ESG报告提供重要参考。目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广泛应用研究中心的课题成果,全面覆盖研究中心发布的132个三级指标。
关键观点4: 建立本土化的ESG信息披露指引和评级体系
为了指导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高效率编制ESG专项报告,高质量披露ESG信息,需要完善前期研究成果,上升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指引。同时,建立本土化的ESG评级体系,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速研发中央企业ESG指数和投资产品,促进投资价值适配功能价值。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