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汉坤律师事务所的李英和汪星昊通过此前积累的实战经验和收集的相关案例,分享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尽职调查(IPDD)发现专利的权属风险并合理管控这一风险。文章主要介绍了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定义和目的,以及职务发明导致的权属风险,包括通过实际案例来详细解释如何通过IPDD调查职务发明的潜在风险。最后强调,职务发明的判断不只是看是否在在职或申请时间早晚,而是以执行本单位任务或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作为核心判断标准。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重要性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是科技投资中重要工具和有力手段,旨在核实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资产情况,发现权属风险并合理管控。
关键观点2: 职务发明导致的权属风险
职务发明是知识产权权属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需要根据《专利法》和相关规定进行谨慎判断,调查过程中需关注岗位与任务的对应关系、技术关联度、是否利用单位资源等情况。
关键观点3: 实际案例解析
通过三个实务案例详细解析了职务发明的判定标准,包括岗位任务明确性、技术内容的重合性、研发资源的利用情况等要素的考量。
关键观点4: IPDD在职务发明风险调查中的应用
IPDD能将隐性的权属风险显性化,通过系统审查岗位职责、技术关联性等因素,构建经得起法院审查的权属证据链。
关键观点5: 总结与提醒
职务发明的判断不只是看是否在在职或申请时间早晚,而是以执行本单位任务或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作为核心判断标准。企业需从源头上厘清权属、在过程中强化记录、在制度上完善约定,确保创新成果真正“属于自己”,科技投资也才能在可控风险中成长为可持续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