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该文章主要探讨了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TTG)的成因机制,这些岩石是早期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文章重点介绍了张少兵教授团队对太古宙TTG岩石的K同位素研究,以及南京大学王孝磊课题组的相关工作。研究结果指示太古宙TTG的源区是蚀变洋壳,而非大洋高原。这一发现对认识早期大陆地壳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TTG岩石的特征和成因机制
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TTG)是早期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以强烈的轻重稀土分异为特征,一般具有较高的Na/K比。查明TTG的成因机制对认识早期大陆地壳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观点2: 富集的玄武岩源区的争议
前人一系列实验岩石学、相平衡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富集拉斑玄武岩在含水条件下部分熔融是形成TTG最有可能的途径,但源区是洋壳还是大洋高原尚有争议。
关键观点3: 张少兵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
张少兵教授团队通过对太古宙TTG岩石的K同位素研究,发现这些岩石的源区是蚀变洋壳,而不是大洋高原。这一发现揭示了早期陆壳最有可能的形成机制是通过类似板块构造体制的过程形成的。
关键观点4: 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这项研究不仅制约了太古宙TTG的源区,也对认识早期大陆地壳的形成机制有重要意义,为理解地球的热历史和元素循环提供了重要线索。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