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中科院物理所

手性之谜:地球生命为何偏爱右旋DNA?

中科院物理所  · 公众号  · 物理  · 2025-07-08 10:41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宇宙射线可能如何影响地球生命的进化过程,特别是DNA和RNA的螺旋结构。研究发现,宇宙射线中的高能质子撞击大气会产生π介子,这些π介子快速衰变受弱相互作用支配,显示出罕见的对称性例外。研究推测,这些π介子撞击后产生的粒子簇射在弱力的影响下,与其运动路径保持相同的手性磁性方向。研究认为,宇宙射线粒子与手性生物分子的不对称相互作用可能解释了为何地球所有生命都偏爱右旋DNA和RNA螺旋结构。然而,该理论无法完全解释地球生命高度统一的右手性结构,例如,它尚未解释在同时含有左右手性基本构件的原始分子集合中,“活”性(右手性)生命体与“恶”性(左手性)生命体是如何形成的。此外,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同样存在“活”性构型与“恶”性构型之分,陨石分析发现“活”性氨基酸比“恶”性氨基酸数量更多,这些多出的分子可能是历经圆偏振光照射后的幸存者。尽管宇宙射线的影响力非常微弱,但要产生明显的手性差异,可能需要相当于“超音速子弹”剂量的宇宙射线轰击,这种强度可能对生命构成致命威胁。研究者们最终也难以找到既能解释手性起源、又不完全破坏生命物质的理论。这表明,我们的祖先能恰好处于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点,或许只是幸运使然。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宇宙射线影响生命进化

研究人员推测,宇宙射线中的高能质子撞击大气产生的π介子,在弱力的影响下,与其运动路径保持相同的手性磁性方向,可能与地球生命偏爱右旋DNA和RNA螺旋结构有关。

关键观点2: 理论无法完全解释手性结构

尽管该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机制,但仍无法解释地球生命高度统一的右手性结构,例如,它尚未解释在同时含有左右手性基本构件的原始分子集合中,“活”性(右手性)生命体与“恶”性(左手性)生命体是如何形成的。

关键观点3: 氨基酸手性差异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同样存在“活”性构型与“恶”性构型之分,陨石分析发现“活”性氨基酸比“恶”性氨基酸数量更多,这些多出的分子可能是历经圆偏振光照射后的幸存者。

关键观点4: 宇宙射线强度可能致命

尽管宇宙射线的影响力非常微弱,但要产生明显的手性差异,可能需要相当于“超音速子弹”剂量的宇宙射线轰击,这种强度可能对生命构成致命威胁。

关键观点5: 理论难以完全解释手性起源

研究者们最终也难以找到既能解释手性起源、又不完全破坏生命物质的理论。这表明,我们的祖先能恰好处于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点,或许只是幸运使然。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