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大洋俯冲带的热结构、流体活动与地震机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公众号  ·  · 2025-04-16 06:0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总结了关于大洋俯冲带热结构数值模拟、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和蛇绿岩的温压轨迹、俯冲板块界面的变形、俯冲带地震观测以及含水矿物稳定域的研究进展。文中讨论了含水矿物脱水致裂、板块汇聚速率、俯冲隧道、地震分布以及板块深俯冲水与深源地震的关系等问题。还提到了俯冲板块界面的力学耦合程度和变形行为,以及不同含水矿物的脱水和相变对俯冲带地震分布的影响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全球俯冲带的热结构和地震活动有显著差异,但动力学模拟揭示了解耦的最大深度(MDD)为关键参数。

文中指出解耦最大深度为70~80km,超过该深度,俯冲板块界面与上覆地幔楔黏性耦合,俯冲板片受到持续加热并拖曳软流圈运动,驱动地幔对流,地震发生在板片内部。

关键观点2: 俯冲带地震分布受含水矿物脱水反应影响。

暖俯冲带地震活动以浅源和中源地震为主,冷俯冲带含水矿物脱水深度可达300km,有大量挤压型为主的深源地震。含水矿物的脱水深度与地震分布一致。

关键观点3: 俯冲板块界面的变形和力学耦合状态影响地震分布。

俯冲板块界面包括顶板滑脱层、底板滑脱层以及这两个边界断层中间的变形带。温度和岩性控制其力学耦合程度和变形行为。从海沟到40~50km深度,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解耦,以大型逆冲地震为特征。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