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科院古脊椎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英文简称“IVPP”)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及相关生物地层学和古环境学研究的学术机构,此平台旨在分享学术前沿最新进展,传播古生物学知识。
目录
今天看啥  ›  专栏  ›  中科院古脊椎所

“数字慧眼”,无损洞察远古生命奥秘 | 科技前线

中科院古脊椎所  · 公众号  · 科技创业 科技自媒体  · 2024-08-01 12: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生物内部结构研究方面的新进展。通过使用一系列软件和方法,该团队能够以非解剖式的方式洞察生物体内部的奥秘,解决了一些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文章还提到了该团队在三维可视化新技术、三维表面模型处理软件以及现代生物三维形态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自主开发了一系列软件和方法,以非解剖式方式研究生物内部结构。

过去,古生物学者通常使用解剖方式研究化石生物的脑腔等重要内部结构,但这种方式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现在,该研究团队使用CT和同步辐射断层成像技术,挖掘出大量化石内部的信息。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问题,团队还结合过去十几年的经验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关键观点2: 自主研发三维可视化新技术解决存在的问题。

常用的CT数据处理和三维重建软件主要为医学等应用场景研发,对于古生物化石数据的应用存在诸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团队以开源三维可视化软件Drishti为平台,实现了三维重建文件的互通和编辑,以及结果的即时交叉验证。此外,还研发了能提高化石CT数据分割效率的免费软件新版本Drishti Paint 3.2,打破了三维重建对大型商业软件的依赖。

关键观点3: 从古生物到现代生物的三维形态学研究。

团队除了研究古生物外,还开展了现代生物的三维形态学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方案,该团队成功摸索出针对现生脊椎动物样本CT扫描全流程的方案,并收集了现生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序列的形态学数据。接下来,团队将继续创新技术、方法,发起脊椎动物三维形态图谱绘制计划,致力于建设数字脊椎动物科学数据系统与三维数字形态学博物馆。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