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心房颤动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何时启动抗凝治疗的问题。文章提到了新型抗凝药物的使用时机,以及根据脑卒中的严重程度来决定启动抗凝治疗的时间点。同时,也提到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轻度、中度、重度脑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启动方案。此外,文章还讨论了低分子量肝素桥接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增加的风险,以及正在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于未来抗凝治疗方案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心房颤动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面临抗凝治疗时机选择的问题。
这些患者面临着很高的脑梗死复发风险,但早期抗凝治疗可能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关键观点2: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房颤患者卒中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方面效果良好,且颅内出血风险较低。
当前指南并未确定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后重启抗凝治疗的确切时间点。
关键观点3: 推荐采用“1-3-6-12 d原则”来决定启动抗凝治疗的时机,即根据脑卒中的严重程度来决策。
轻度卒中患者可在1~3天内启动抗凝治疗,中度卒中患者可在3~6天内启动,重度卒中患者则在6~12天内开始。
关键观点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当天可抗凝,而轻度、中度、重度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启动抗凝治疗时需要进行影像学评估。
评估结果未见出血转化时方可启用抗凝药。
关键观点5: 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提出了针对TIA和卒中亚组的新的直接口服抗凝药物启动最佳时机方案——“1-2-3-4 d原则”,但这一方案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和数据来验证和完善。
早期抗凝在降低卒中或全身性栓塞风险方面有效,并未增加颅内出血或其他风险。
关键观点6: 不建议在常规情况下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桥接DOAC预防血栓,因为可能会增加缺血性及出血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患者存在高危出血风险或需要紧急手术时,可以考虑使用LWMH桥接治疗。
关键观点7: 对于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何时开始抗凝治疗仍没有一致意见,但正在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将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这些试验将对比不同抗凝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房颤相关卒中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