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O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原 向阳门第春常在 改名为:IO笔记)随时笔记,肿瘤免疫治疗等新进展,以及基础(分子病理,转化医学等)相关的进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以温故而知新!你认为自己知道的和你能写出来的,确实存在差距~
目录
今天看啥  ›  专栏  ›  IO笔记

ADC旅程:40年发展的经验教训

IO笔记  · 公众号  ·  · 2024-11-12 12:1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肿瘤治疗中的发展、作用机制、关键挑战及解决方案。包括ADC的毒性、功效、稳定性、分布、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关键见解,以及过去40年ADC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挑战。文章强调了在临床优化、合理测序策略开发、预测性生物标志物鉴定等方面的持续挑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DC是肿瘤学中发展最快的治疗方式之一,已有多种获得FDA批准并在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

40多年的临床发展增强了我们对这类治疗药物多方面作用机制的理解。

关键观点2: ADC的开发和利用改善了多种癌症类型的预后,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包括预测活性、使用顺序和降低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往往与ADC所携带的细胞毒性分子相似。

关键观点3: 四十年来ADC的发展趋势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载荷类别的演变。

从最初的长春花碱和DNA损伤剂,到卡利霉素、奥瑞斯坦和美登素,再到吡咯并苯并二噁嗪和喜树碱ADCs。

关键观点4: ADC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是关键问题,稳定性高的ADC可以减少非靶向组织的毒性风险。

改进linker设计和偶联技术可以提高ADC的稳定性。

关键观点5: ADC通过抗体部分特异性地靶向肿瘤细胞,但大部分ADC被正常组织摄取,导致非肿瘤组织的分布和清除。

这解释了ADC的一些副作用和体内行为复杂性。

关键观点6: ADC发展中的主要挑战包括毒性问题、剂量优化、给药计划、毒性生物标志物的开发等。

更好地了解注射ADC的命运和作用机制有望为下一代ADC的开发提供信息。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