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982年10月,教育部93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目录
今天看啥  ›  专栏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中古史荐读|童强:一个文本的文体史与思想史解读——嵇康《太师箴》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12-14 20:57
    

主要观点总结

童强在《一个文本的文体史与思想史解读——嵇康〈太师箴〉研究》中探讨了嵇康《太师箴》的性质和意义。通过对汉晋官箴史的考察,他发现嵇康遵循了当时的官箴写作传统,即劝谏君主即“官箴王阙”。通过对嵇康思想背景的分析,他提出《太师箴》并非讽刺司马氏,而是拟以太师身份对君主提出的规劝。尽管嵇康在现实中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司马氏的斗争精神,但《太师箴》仍具有文学与思想上的价值,并展现了嵇康在魏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嵇康的《太师箴》用古代特殊文体“箴”写成,对其内容,侯外庐等认为是讽刺司马氏的“僭妄凶残”。童强认为这一解读不准确,并从文体史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探讨了这一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嵇康《太师箴》遵循官箴写作传统

通过对汉晋官箴史的考察,童强发现嵇康遵循了当时的官箴写作传统,即劝谏君主即“官箴王阙”。

关键观点2: 《太师箴》并非讽刺司马氏

通过对嵇康思想背景的分析,童强提出《太师箴》并非讽刺司马氏,而是拟以太师身份对君主提出的规劝。

关键观点3: 嵇康在现实中未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司马氏精神

尽管嵇康在现实中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司马氏的斗争精神,但《太师箴》仍具有文学与思想上的价值,并展现了嵇康在魏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观点4: 童强重新探讨《太师箴》的解读

童强认为侯外庐等对《太师箴》的解读不准确,并从文体史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探讨了这一问题。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