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发文审核、督查检查、社会事务进校园制度、借调借用教师管理、数据填报精简、课后服务保障、监测核查及部门工作协同等方面提出8条措施,为各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提供明确指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建立严格涉校涉师发文审核机制
实行发文与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机制,评估内容包含是否布置超出教师职责范围的工作。
关键观点2: 规范涉校涉师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管理
严格执行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管理制度,每年初报教育部备案,未纳入清单的事项不得开展。
关键观点3: 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
教育部审核把关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总量一般控制在10项以内,每所学校每学期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
关键观点4: 严格中小学教师借调借用管理
原则上不得借调中小学教师,借调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特殊情况需延期的应提前征得派出学校和本人同意。
关键观点5: 精简数据填报与应用程序使用
建立教育移动应用管理责任制度,严格规范教育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对面向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政务应用程序每年开展集中清理。
关键观点6: 完善教师课后服务保障机制
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合理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严禁将课后服务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等硬性挂钩。
关键观点7: 完善教师减负监测核查机制
加强教师负担问题监测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机制,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对问题频发的地区进行提示、督办和约谈通报。
关键观点8: 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教师减负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